作者: 科学猫头鹰

中西医大对决之脊髓灰质炎篇

“三十而立”—–论语

1921年8月10日,美国缅因州东部边境小镇卢贝克,一位正当四十岁黄金年龄的英俊男人驾驶着豪华游艇,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们来到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旅游胜地坎波贝洛岛度假。这个男人集资本家、政治新星和律师于一身,事业如日中天,其时得闲暇,携妻子,冲浪爬礁,挥杆击球,可谓春风得意。当他看见一个小岛上森林起火,他便毅然上岸参加扑火;火势控制后,他便一头扎进冰凉的海水里痛快一游。

胃病分两种

看胃病的病人,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告诉你自己有哪些症状,希望获得缓解或根治的办法;一种是拿着胃镜报告单,希望解释一下胃镜报告上的各种医学名词,对自己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治疗。当然也有不少同时咨询症状和胃镜报告的。

之所以要把这两者区分开,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病人来说,症状与胃镜报告上的异常没有关系。不仅是症状和胃镜诊断有无不相关,症状的程度和胃镜报告的程度也不相关。绝大多数人的“胃病”症状其实来自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镜下的“炎症”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来自于动力和感觉的异常。对于这样的胃病,大多是以生活调整、对症治疗为主。因为成因复杂,病人之间症状成因的差别较大,所以很难有统一有效的治疗药物。对某些人有效的药物,可能对某些人就没有效。有相当多的病人甚至需要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个体化的治疗,不少病人需要反复试用不同的药物最终才能起效。也有不少病人的病因主要来自焦虑和心理压力,还需要抗焦虑药物和心理治疗。

术前检查能减少风险吗

很多择期手术最怕的就是术中和术后病人突然发生心肺意外,乃至致死致残。比如恶性肿瘤患者的手术,本来病人的预期寿命可能还有一年,但术后病人猝死,或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总归是人财两失。从医学角度来说,只要总体上一个医院或者手术者本人的意外发生率不高于文献统计中的概率,那么这样的意外就在合理范围之内。虽然如此,所有医生和病人都希望这个意外的发生可能性越低越好,那么在手术前就识别高危人群,对这样的病人谨慎手术,或者手术后加强监护和预警,就是一个合理的解决手段。

吃胆固醇对健康无害吗?

这几天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火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很耸人听闻,叫《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文章中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膳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美国政府部门最终接受胆固醇并非令人担忧的营养物,那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从现在起被认为是安全食品。关于胆固醇的说法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医学欺骗,根本就没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分,胆固醇在我们体内不会导致任何阻塞,不会导致心脏病,等等。有好几个人都把这篇文章转给我,问我这篇文章说的是不是真的。

中西医大对决之麻风病篇

二十世纪初有一出很有名的戏剧《病玉缘传奇》,讲的是一个麻风女的故事。男主角陈绮到粤西访亲,陷进一个大大的阴谋,要入赘一富户人家。女主角邱丽玉虽有闭月羞花之貌,其实是一个麻风女,父母要她借着交媾把体内的疯毒或虫过继给新郎。不料邱丽玉真的爱上陈绮,把实情告诉他,二人假装已经圆房,第二天放陈绮逃走。邱丽玉后来麻风病发,被赶出家门,一路乞讨到陈绮家乡。陈绮收留她,二人结婚,但坚决不同房。陈绮试尽当时中西医方法为邱丽玉治病均无效。邱丽玉决定自杀,喝一种大黑蛇泡过的酒,意外痊愈。之后,陈绮升官发财,夫妻二人开麻风院,卖蛇酒治病救人。大团圆结局。

这出剧中西结合,把当时中西医对麻风病的认识结合起来,而中西医均无有效方法,最终的解决之道不得不复归于民间偏方。现实当然没有戏中所表现的那样浪漫、温情和喜感,要卑劣、悲惨、绝望得多。

医生凭什么说你病情重

看病过程中,医生向病人交代病情是免不了的,还有很多字要签。这其中最让双方不自在的是病危病重通知。医生不愿意说又不得不说,病人不愿意听又不得不听。那么医生是根据什么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又是凭什么认为病人病情很重,需要及时告知病人家属呢?

在有经验的医生那里,判断病人病情轻重几秒钟就可以完成。貌似是一个经验积累下的直觉。这样的所谓直觉体验有一定的准确性。但直觉毕竟不可靠,法庭和科学也往往不认可直觉。实际上,这样的直觉往往可以在稍后的检查和总结中找到依据。而有的时候,病情的轻重则是根据现有的情况预判出来的,这样的情况直觉就不起作用了。

5.20不该忘记的节日

5.20,作为“网络情人节”无人不知。它据说源自于某一首流行歌曲,是“我爱你”的谐音。这一节又被叫做“表白日”、“撒娇日”、“求爱节”,这些旖旎的名字已经令人陶醉,更诱惑着男男女女,把其他三百六十多天里没有、不愿或竟忘记说出的爱意,集中于这一天,浓烈地表达出来。爱情的味道仿佛从鲜花、短信、红包、QQ、微信里绵绵溢出,弥漫整个天空。

然而,我们似乎压根就忘记了,这一天还有另外一个节日非常值得纪念;尤其作为一名现代医生,是不该忘记的。

多数国人不需要医生

当医生这些年遇到的事情,听到看到的事情,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样一个可能,现代医学所代表的医学科学,或许并不适合当前大多数国人。举个例子说明的话,不妨拿最近又被热批的莆田系医院来分析。

莆田系医院的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大约在十多年前,已经有尚未堕落的媒体做了揭露,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实习生,自以为未卜先知的向同学宣城,当时在各地如火如荼发展的莆田系医院就要到头了。十多年过去了,当年报道的媒体堕落了,参与的媒体人似乎也没有得到像spotlight那样的荣耀,反而不如很多习惯造谣的记者。而莆田系却已经渗透进了网络、媒体、政府乃至军队,成为难以切除的晚期恶性肿瘤。

糖有害身体健康吗?

人类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从甘蔗提取食糖的技术,但在17世纪之前,食糖一直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价格和胡椒、丁香、姜这些香辛料相当,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十六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在西印度群岛、美洲热带地区大批地种植甘蔗,同时食糖提炼技术也得到改进,尤其是18世纪末开始机械化生产后,食糖的产量大幅度上升,价格随之下降,食糖逐渐变成穷人也消费得起的生活必需品。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之改变,开始习惯在饮食中大量地添加糖,比如英国人先是在喝茶时加糖,之后糖果、巧克力、果酱等等甜点也变得非常流行。食糖的消费量也就成倍地增长。1700年,英国每人的食糖消费量平均是4磅,1800年增加到18磅,1850年达到36磅,而到了20世纪,超过了10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