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归档: 2017 年

药物过期了,吃还是不吃?

相信很多人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头痛欲裂时,发现家里的阿司匹林的有效期已经过了两年,你还会吃这药吗?如果服用这瓶药,会不会有生命危险?这瓶药是否还能有效缓解头痛?

一篇发表于《精神药理学》杂志上的专题文章或许可为我们提供一些建议。

药物的有效期有何意义?

手足相残,一种原始的禽兽属性

蓝脸鲣鸟(masked boody)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海洋的大型海鸟,其中文名字的前半部缘于眼睛周围的蓝色。而其英文名称的后半部分(boody)来自于西班牙语,是“呆笨”的意思。据说这种鸟因不怎么怕人而容易被猎杀,因此有“笨鸟”的称号。

像其他同科鲣鸟一样,蓝脸鲣鸟有强烈的领地感,常常去驱赶其他同类并夺取同类的食物。

蓝脸鲣鸟产下的两枚卵总是一大一小,孵出幼鸟后,个体大的那只几乎没有例外地会把小的“踢”出巢外,以个体小的幼鸟死亡为结局。

最忠贞的爱情鸟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唐·孟郊《列女操》)自古以来,鸳鸯就被中国人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这源于至迟在晋朝就已有记载的一个传说:鸳鸯雌雄一刻也不分离,如果有一只被抓走,另一只就会相思而死。

可惜现代鸟类学家的观察破坏了人们美好的想像。事实上,鸳鸯雌雄只在交配的季节才在一起,而在雌鸟孵蛋、抚养幼鸟期间,雄鸟并不承担责任,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在下一个交配季节,雄鸳鸯通常还会回来找原配,这也许让人感到一丝欣慰,但是和那些雌雄终身不分离的鸟类相比,这又不算什么了。鸳鸯的忠贞只是文人看到鸳鸯成双成对戏水时的异想天开而已。

不该被遗忘的尸体解剖

国内医院,病人抢救无效死亡后,家属都需要签一个接受或拒绝尸体解剖的同意书,然而我从当实习医生到现在,还没有遇到一个签同意的。渐渐的,这签字成了一个过场,万一有同意解剖的,医生可能反而感到不安,担心要吃官司。就算现在有一个死亡病人家属同意做尸体解剖,也没有多少医生知道该走哪些流程了。

对于现代医学发展来说,尸体解剖的医学意义毋庸置疑。可以这么说,整个现代医学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尸体解剖之上的。

追溯浙江艾滋感染事故(二):习惯性流产有多难治?

浙江中医院艾滋病病毒感染事件自发生以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事情发生伊始,就有线上媒体披露“淋巴细胞免疫疗法(LIT)”或是始作俑者。有人认为,对习惯性流产已经没有其他治疗措施了,患者才会选择LIT这种非主流的、不靠谱的疗法。要知道,LIT具有潜在危险性,且在美国等大多数国家并未获得临床批准。

本文无意评述浙江中医院无视法规和伦理的错误,仅对习惯性流产做一科普:什么是习惯性流产?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原因是什么?习惯性流产有多难治疗?

饮茶保健并无定论

最近朋友圈频频转发讲茶叶功效的文章,更有人把某种茶叶说得简直是保健心脑的良药。饮茶是否可以使心脏更健康?我们来看看专家的研究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助理教授Qi Sun说:“茶本身——特别是绿茶——或许并不是灵丹妙药,但是它可以与全谷物、鱼、水果和蔬菜,以及少量的红肉和加工肉类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健康饮食结构。”

要开学了,多动症儿童家长需重视这些

开学季将至,多动症孩子的家长开始担心孩子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多动症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在医学领域被称作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一些孩子长大后就不再受ADHD的困扰,而少数孩子则会整个青春期,甚至成年后,仍然无法摆脱ADHD。

魔术与骗术

二三十年前,神州大地“神仙”辈出,很多“气功大师”纷纷在高校、研究所、政府机关表演特异功能,收了无数信徒。后来出了个司马南,揭露这些特异功能不过是不入流的小魔术,慢慢地信的人也就少了。但人们总是健忘的。当年“气功大师”队伍中没什么名气的几个,近年来突然大出风头。比如,三年前引得众多企业家、娱乐明星膜拜、被揭穿后销声匿迹的“道家神仙”李一,当年是小有名气的“气功大师”李军。近日网上狂转马云、赵薇、李连杰一起拜访江西萍乡王林“大师”,观看其特异功能表演的照片,以及该“大师”表演的几段视频。这个王“大师”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出道,但是当时还排不上号。十几年来王林向来访名人反复表演的,无非是空盆来蛇、断蛇复活、空杯来酒、凌空题辞等几样原本在民间就有流传的小把戏,乐此不疲,那些名人却都看得津津有味,深信不疑。

在室内时间过长,可能诱发儿童近视

视网膜上含有一种信号感受装置,能够聚焦眼睛所看到的图像,这种信号对于正确调节儿童期眼睛的发育非常重要。科学家在视网膜上发现了一种细胞,当其发生功能障碍时,有可能导致近视,而这种功能障碍或许与孩子在室内时间过长有关。新发现的视网膜细胞对光高度敏感,它们控制着眼睛的生长。由于室内的光线中,红光与绿光的比值较高,与自然光存在差异,这种光敏感细胞会被“激活”,在视网膜上形成“虚拟”的图像。如果长时间呆在室内,光敏感细胞一直处于“激活”状态,导致眼睛过度生长和拉长,影像就无法在视网膜上聚焦,以致近视。